质量的定义及本质之“质量的经济性本质”

按照唯物辩证法的定义,凡事物必有其本质和现象(或称表象)两个方面。如果说事物的本质是从整体上规定了事物的性质及其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方向,那事物的现象则是事物本质在各个不同层面外在的表现。所谓现象者,其本身就是丰富、多变和表面的东西,是用感官能够感知和察觉的。而本质者,则是由事物内部矛盾构成,是比较单一、稳定和深刻的内在,需要靠思维才能把握的。

因此,何为质量真实核心的“本质”呢?是哪些测量检测所代表的良率?废品率?一次交检合格率吗?还是那些每每让人悬于口边以为资本的客户满意度?抑或品牌美誉度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就像马克思说过的:“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而为一,一切科学就都成为多余的了。”人们认识事物,就是要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这是一个艰苦、反复的过程。只有在实践中通过对多方面现象的分析研究,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才能实现“从现象到本质、从不甚深刻的本质到更深刻的本质的深化的无限过程”。

为此,身为炎黄子孙的我们不得不感怀并钦佩于中国祖先的伟大与睿智,中国传统文化中向来就有顾名思义一说,即从事物的名称联想到它的含义。我们今天如果要去理解质量的本质,不妨让我们来看看繁体字下质量的字形-“質”,也就不难让我们去明白和理解所谓质量的本质其实就是“斤斤计较,珠毫必究”。如下图所示:

质量的定义及本质之“质量的经济性本质”

这里的“珠毫必究”,无外乎就是“質”字下部首“贝”字所代表的金钱。而所谓“斤斤”者,不仅仅是指承载质量的产品本身所表现的尺寸、重量或性能等表象要尽可能达成客户的需求,满足标准的规范;也同样强调了实现产品的每一个过程必须同样“斤斤”计较,才能让产品实现的过程中损耗最低,浪费最小,进而为企业谋取最大的价值空间和利润。究其核心,也就是说质量的本质从其诞生的第一天起,也就是以建立在以经济价值最大化为衡量基准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其核心的属性,就是要尽一切可能让形成产品的过程最优,成本最低,产品最佳,从而让最终的过程以及过程的交付物价值最大。

由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企业追求质量的目标从来不是,也不应该是以追求围绕良率,废品率,一次交检合格率等技术指标为表象的所谓质量的改善和提升,无论是大规模工业化制造之前的IQC(Inspection Quality Control)检验质量控制时代,还是后续的TQC(Total Quality Control)全面质量控制时代,到今天的TQM(Total Quality Management)全面质量管理时代;无论是传统的质量工具,还是今天耳熟能详的六西格玛(Six Sigma)管理方法,这些都不过是企业用之实现质量效益最佳,质量经济价值最大化的方法和工具,而所谓质量的本质,就在于质量在其各种外在表象形成过程中真正带给企业的价值增值。对此,以在60年代初提出零缺陷思想而享誉全球的一代质量管理宗师菲利浦·克劳士比先生就指出:“如果质量仅仅被当作是一个控制系统,那么它永远不会得到实质性的改进,质量不仅仅是一个控制系统,它更是一个管理模式”。

基于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作为两个不同国度的企业运营质量评价体系,无论是美国的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还是中国的卓越绩效评价模型,最终都不约而同地将对企业运营和改善的经济性成果表现作为最重要的一个评价板块来衡量一个企业真实的质量管理水平的原因了。 详见如下:

质量的定义及本质之“质量的经济性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