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典型性质量问题解析

现状:

党的十八大以来,质量发展成为国家重要方针,强调质量是发展之基、兴国之道、强国之策。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关于“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的重要论述深入人心,影响深远。在中国制造强国战略十年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中,质量为先被列为五大基本方针之一;在重点发展的十大领域中,质量提升被当作优先重点考虑因素。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质量强国成为新的时代强音。在国内国际风险挑战愈加艰巨、国际竞争愈加激烈的当前形势下,用高质量发展来应对挑战和抓住新机尤为重要,甚至是唯一选择。

然而,由于企业历史发展阶段的局限,以及管理者对质量管理传统意识的理解,同时加上由于专业管理人才的缺失,大多数本国内土企业,尤其是对于地处长三角地区的中小企业生存状况来看,我们在企业综合运营质量管理方面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也因此制约着企业的发展壮大。这些典型而又具有共性的问题总结起来可谓“五重五弱,五有五缺”,首先“五重五弱”体现在:

1、重快速发展,弱持续有效:由于竞争和发展的需求,我们的大多数本土企业,基本还是以围绕追求市场规模的扩张和客户群总量的增加为经营方向,即传统的外向型扩张性经济发展模式,企业经营由于缺乏系统化和体系性的支撑,业务模式基本还是依托于“人”的能力,因而企业发展也常常受制于“人”,企业也因此缺乏长期后劲,难以保持持续提升;

2、重规模运营,弱增值降本:为了获取更多的政策或市场资源,多数企业都是以追求短期的快速“做大、做强”为目标,基本是以粗放的规模化在实施企业运营,缺乏管理的精细化,因而利润空间有限,抗风险能力弱,更缺乏通过有效的增值降本手段来提升经营效益的能力和手段;

3、重产品上市,弱持续创新;由于市场的重叠和技术门槛防御能力弱,企业往往都是急于寻求产品的快速上市交付,以寻求所谓上市先机和利润。因此缺乏对研发和技术创新的持续投入和重视,导致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始终陷于同质竞争,市场的可替代性强;

4、重生产交付,弱过程管控:多数企业由于其当初创立时的惯性和起步往往是从生产制造端开始,因此都比较关注于产品的生产交付,而缺乏对于产品端到端的全价值链的深入理解和认知,更谈不上从研发端,供应链端去实现整个运营过程和质量问题的预防,而更多的是将质量管理当作了“质检”管控,因而企业管理过程中的浪费较大;

5、重劳动力使用、弱人才梯队培养: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沾了中国人口红利的光,国内传统企业对于企业人才的长期培养和维护远远落后于西方及日韩的先进工业企业。即使是企业有开展对员工的培训和辅导,也是属于应急或打补丁式的培养,而缺乏系统的规划,因而人才梯队断层较大;

其次,“五有五缺”表现为:

  1. 有体系认证,缺贯彻落实:就目前国内多数企业而言,基本已取得ISO9000体系认证资格,但同时在体系要求贯彻执行过程中的“两张皮”现象也尤其突出。企业质量管理往往是体系文件写一套,实际业务执行是另一套,从而偏离甚至背离了ISO体系标准认证的目标和目的;
  2. 有质量统计,缺数据应用:基于质量管理产品检测的需求,绝大多数企业都有一定的质量检验统计数据,但由于缺乏有效的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和平台支撑,这些数据基本处于割裂的各个信息孤岛之中,研发过程的质量问题、供应商认证与管理过程中的质量问题、生产过程中的质量问题、客户服务的客诉问题等等,不一而足,一方面是由于质量管理职能的缺失,存在质量数据统计不全和遗漏,另一方面是统计后的数据分析缺乏系统整合,从而不能完整地显示一个企业的综合运营质量管理水平;
  3. 有财务管理,缺质量成本:每个公司虽然都有自己的财务会计,但是由于对现代质量管理的理解和认知不足,对质量管理增值作用,及质量成本的理解缺失,基本很少有企业建立健全了完善的质量成本管理体系。大量由于质量的缺陷而导致的成本被掩盖在了一般的材料成本、人工成本或管理成本中,企业运营管理中存在巨大的浪费“黑洞”;
  4. 有检验规范,缺标准建设:每个企业都会为了确保向客户的交付合格有效而建立必要的产品检验规范。然而,这样的规范应用往往是处于质量管控的末端,即只有当产品对照规范进行检验时才发现问题,然而此时无论问题还是成本已经成为成为现实。因此,质量运营管理核心首先是在于预防,而要预防问题的发生,首先就在于对质量评价标准的建立和建设。这个环节必须是首先从研发端,供应链端就需要去构建和完善,从而才能真正有效地在生产端和交付端予以应用和管控。而我们的企业相对于国内外先进企业而言,对于标准建设的重视和理解还存在巨大的差距,很多企业更多地还仅仅停留在对行标或国标的引用阶段而缺乏对自己企标的构建;
  5. 有质量人员组织,缺“大质量”文化:基于管理的需求,每个企业多少都有自己的质量管理人员在岗,然而国内质量人员的现状本来就是缺乏专业质量人才的培养机制,因此半路出家从事质量管理工作的从业人员不在少数,尤其对于国内中小企业而言。因此我们很多的质量管理人员对于质量管理的理解还简单地停留在产品质量管理层面,停留在以良率,废品率,一次交检符合率为代表的检验管理层面,对于现代企业“大质量”管理的理解是极度缺乏和茫然的,因此也就难以真正的企业管理中实现“管理增效,质量增值”的管理目标和效能,管理作用沦为沉寂。

事实证明,单纯依靠企业自身解决这些问题,难以在短时间内取得突破。也正因为此,在国家质检部门开展的“产业质量技术基础协同服务”问卷调查中,有87.5%的被调查企业希望获得质量技术基础服务。因此,通过导入国内更多高水平的第三方专业质量机构和专家以协助企业开展质量提升,管理改善就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解题思路:

  1. 政府部门及各级管理机构应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依托信息化手段,打通数据资源,开展大数据治理。其中,特别是强化对各地区内企业运营质量数据的采集、分析和评价,通过构建工业质量数据平台,系统谋划,专项引导,从而避免“烟囱式”孤立的服务状态。
  • 通过导入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和专家力量,会同企业共同构建专业化、数字化、全过程及全价值覆盖的“五个一”质量服务保障体系,即:一个集中高效、分类管理的运营质量管理服务机构; 一个多元参与、以围绕地区内企业运营需求改善提升为导向的全生命周期质量服务及评价改善体系; 一个智能化、一体化、专业化的数据化工业质量数据管理平台;一个对标先进、以评促优的一流运营质量评估优化机制;一套专业先进的质量人才选拔、培养、评价及考核体系,在此基础上,综合提升政府政务服务、数据整合与治理能力,并最终实现地区内企业在管理上的数字化转型升级与智慧组织进化。

实施手段:

转变思维模式,引入专业机构和专家力量构建设立服务于地区企业的共享质量服务平台

1、通过共享质量服务平台,可以深入暂时没有能力的中小微企业,协助并辅导其建立完善专业的质量管理体系和功能,提升质量水平;并结合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出现的运营质量问题,包括产品质量,过程质量,服务质量,及人员质量,提供专业的顾问服务,指导落地改善,实现质量管理增值,并最终辅导企业建立自己的高水平质量控制体系。

2、通过共享质量服务平台,辅助企业获取必要各项资质认证,协调企业开展研发降本,研发创新,推动产品走向世界。并进而辅导和推动区内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健康运行和合规认证,整体提升地区内企业的综合运营质量水准。

3、通过共享质量服务平台,帮助企业持续发现和挖掘降本增效的潜力,一方面通过对企业运营质量的持续跟踪,帮助企业改善和提升综合运营管理水平,降低资本投入风险从而更有效地吸引金融资本注入,另一方面也为金融投资机构提供投资和管理风险建议,帮助投资机构和银行做好投资后的风险预警管理。

4、通过共享质量服务平台,为地区内企业培育专业人才,建设管理团队,传授专业知识、技能,培养培育企业专业人才,打造高水平的专业化质量管理团队。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覆盖园区各企业的质量品牌和质量文化建设。同时适时构建国际化质量文化交流平台,开展专项质量课题的研究和学术交流,打造政府专业化决策的智库和国际化高端质量人才库,形成地区质量人才核心竞争力,真正将国家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求切实落地。